发布时间:2010-11-23 浏览次数:2788 文章来源:
破天荒:封闭5年打造无学历英语专才
西译创新并实践了“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双专业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教育模式,经过16年的摸爬滚打,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继去年一次性招录12000名新生之后,今年再招10500名新生,从而使得在校人数达到33000人;前15年培养的近26000名专科和本科层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左右,上门索聘、高薪招贤、批量吸收更是亮点;不以赢利为目的,不花国家一分钱,积累了包括近2000亩自有校园在内的6.5亿净资产;2002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民办高校样本学校”称号,被多家媒体推为“中国十大万人民办高校之首”……
但西译总是不满足因此总是在变革。别的民办学校都在伸手索要颁发国家承认的专、本科学历文凭资格,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要依附于公办院校,它却反其道而行之,要搞一块属于自己的“试验田”:从报考西译的自考生中挑选100名佼佼者,组成“英语独立本科翻译班”,学制为5年,以封闭式教育为主,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学院自己颁发不属国家学历文凭教育系列的西译本科毕业证书。
一个完全可以容纳六、七百人的区域很快分划出来,成为这100人的专属教学区,不但建立了专门的视听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还重金聘请了国内外知名的英语教师、精心选择了最佳的教材组合,就连语言环境都做了硬性的要求:开学之日起,进入这个园区的任何人都必须说英语,管理员要说,清洁工要说,大门警卫要说,就连食堂大厨一下子调整不过来,也不得随便张口,哪怕用手比画。
在时间安排和课程设置上,也做了很大的调整:开班之前,就把党史、马哲、邓论等7门公共课程强攻完毕;第一二年英语(包括视听、读写、语法等)是主干课程,每周达到26课时;第三四年涉外翻译和笔译口译成为主干课程,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会计、国际经济学等并行;第五年增加旅游、科技等专业英语课程,开始社会实践,或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外派,或与国内名牌语言学校交流。
精巧的安排里有三颗“雷”也在明处摆着:学院不组织该班所属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或者学历文凭考试;学生毕业后在没有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前,有可能影响报考研究生和职称评定;对每学期期末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违反校纪和道德品质差的学生,学院有权予以留级、劝退或转入自考班。
越雷池:家长学生一马当先唯恐落后
8月15日。新学年开学典礼上。学院透露了这个构想并向学生家长征求意见,原以为,5年太长,无学历太冤,无人对此提议感兴趣。没想到在现场就得到了热烈回应,家长同学纷纷要求尽快大胆施行,“大家一起吃螃蟹”。有倡议者也有响应者,怎能不作为?很快成立专门机构开始运作,学生报名和筛选工作也拉开帷幕。
又一个没有想到的是,报名人数超过预想而且淘汰不下去:210多个报名者中,全都是高考上了专科线或者本科线的学生,基础条件非常好,态度也很坚决,难以让人舍弃。但实验班人数又不能太多。笔试刷了一批,面试刷了一批,也就拿下了那么几个人。这让“英语独立本科翻译班”负责人、刚从美国西雅图大学留学归来的丁晶伤透了脑筋。
万般无奈,丁晶拿出早已预备好的特殊题目,其实,这也是一个必考而且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题目。第一天,丁晶告诉同学次日义务劳动,一早须到指定地点,自己动手,让新开辟的专门园区更加清爽干净。第二天,十数人未到,数人中途溜号,还有数人偷懒耍滑装头痛。第三天,录取榜示出来了,上述三种类型表现者共31人统统“下课”。
“被淘汰的学生纷纷找到学校甚至把家长也搬来,一轮轮地做检讨,希望能有改正的机会,有的家长还到院长那里哭诉请求,结果都被挡了回来。”丁晶说,学院采用了自己一贯奉行的择优原则:业务能力或者学识水平如若相当,品德优良者先,勤恳认真者先。
惊雷密布,风险很大,家长学生为何还如此积极踊跃?“一技在身,走遍天下。”来自山西长治的原沛同学很庆幸自己成为“翻译班”一员,他的众多伙伴也都表示,实用人才大面积短缺与大学毕业生大面积过剩的现象已经揭示,未来社会更重能力。而来自湖南东安的邓汝平同学则表示相信,“这个氛围很好,能够学到东西。”同她一样,很多同学表示,学好英语可以跨出国界,眼界宽了,路子宽了,选择也就多了。
“我们的风险更大,它首先就是一个赔本买卖。”丁晶说,学院对“翻译班”学生仍然按照物价局批准的费用标准收取,同自考生等同,“机构虽小,五脏俱全,运营成本当然是成倍增长。”
唱反调:不上大学不拿文凭又怎么样
对于刚刚在山东日照买下800亩地皮拟办分校的西译来说,加速扩张才是发展大计,控制成本当在情理之中。西译为何不惜成本搞这个前景未卜、胜败难料的“烫手山芋”?始作俑者、西译院长丁祖诒在接受千龙网记者专访时谈到了谋划并实施“翻译班”的四大因素:
“为了获取一张文凭,学生们倍受自考的困扰,大量时间花在了对未来生活和工作并没有太多帮助的课程上。我们认为那不是学生成材的唯一通道。”丁祖诒引用自己的一篇论文指出,为解决高考落榜生和在职职工获取大学文凭所设的自考制度,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大创举,但它只是一种考试而无法取代教育。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而易见,市场经济下的人才观也要改变。”丁祖诒说,高精尖研究人才要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更要培养,西译就要利用自身优势打造专门英语人才,“30万年薪招不来高级技工,同声传译全国难有几个顶尖的人物,这些例子都表明,只有文凭好遇,术有专攻难求。”
“西译16年来居高不下的就业率已经为这个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丁祖诒说,这些年来,一拨又一拨的用人单位到西译录取职员,并不是看重有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而是看重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西译的这块牌子,“国外没有一家大学要国家颁发学历证明,都是由学校自己颁,社会上认不认,还得要看学校教没教给学生真本事。我们也要试一下发自己的文凭,看它能不能行得通。”
早在两个月前,丁祖诒透露自己构想并被外界获悉,就有评论说,西译此举是对中国学历文凭教育和现实规则的一次挑战。丁祖诒的调子没有那么高,却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明显:“我们目前还是要把学历当成主流,因此还要孜孜不倦地促成学生通过自考。但民校办学应该多样化,应该有自己的试验田,有一点体制和观念上的突破。”
事有凑巧,就在西译“翻译班”开班当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时报》头版刊发署名评论文章《不上大学又怎么样》指出:量力而行弄个国际通行的就业饭碗,不上大学又怎么样?有同行媒体记者阅读完毕后,感叹地补充了一句:不拿文凭又怎么样?
撞南墙:成败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尽管开班仪式进行得热热闹闹,仪式上的横幅、标牌、致辞、交流都开始启动英语,但记者还是打听到,有三个家长临阵退缩,硬是阻止住自己的孩子上“翻译班”,100整变成了97人。尽管院方表示很快会有同学申请补缺,但由此可以看出,情绪波动还没有完全消除,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是幸运儿还是倒霉蛋。
有担心说:“五年太长,变化难料。少数人中途退出不算问题,多数人退出这个班也许就该停了,我们还得回到原点,一切从头开始,时间白费了?”有疑惑说:“传统观念和现实规则根深蒂固,五年之后,我们没有学历文凭,而研究生或者博士生都成了就业的最低杠杆,这该如何是好?”有压力说:“对每学期期末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违反校纪和道德品质差的学生,学院有权予以留级、劝退或转入自考班,是否严了点?”
社会上的这些担心、疑惑和压力更多,甚至有更多的冷嘲热讽:指不定一头撞上南墙,把自己弄个灰头土脑。丁祖诒在接受和回答记者转达的这些问题时,他首先强调风险和成功的几率同等并存。“改革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当然会有风险。做好失败甚至牺牲的准备,但星星之火也许可以燎原。因此,哪怕只剩下一个人,我们也要一起坚持到底。”
“严管严教是整个西译的风格,这100人更是西译的脸面,我们只能提高标准不能降低标准。”在谈到治学时,丁祖诒强调说,“而且,试验田的意义还涉及到办不办下一届、向不向社会广泛推广等问题,从小里说,是西译的问题,从大里说,是探索整个民办教育的问题。”
说到就业,丁祖诒说这是一个最好解决的问题,“多年来都是企业到学校来要人,100个接受专门训练的铁军还怕无事可做?”据他透露,西译正在积极准备,拟与一些具有一定实力和发展前景的私营企业签下劳务输出协议,长期固定为他们培养优秀员工。
“新生事物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但我们首先要给它一个成长的空间。”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孙天义如是说,不管成败,起码,西译敢于吃螃蟹、走多样化培养人才的道路值得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