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国人不敌新加坡人
发布时间:2004-12-21 浏览次数:4296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从事文学翻译首要的是完整、深入理解原作中的文学形象,从艺术的特点考虑,而不是把自己当作匠人,然而目前中国的文学翻译“技术性”却占据上风。一些出版单位更是急功近利,出版外国文学作品时无视文风匹配、中文流畅、文学形象统一等重要要求——此风不刹,解决翻译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就无从谈起。
目前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现状常被称之为“银发工程”,面对这个不无戏谑的称谓,文学翻译界一直尝试着探索各种途径吸引年轻一代对文学翻译的关注。昨日早报记者获悉,一次由上海市文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的我国最大规模针对45岁以下中青年的翻译大赛——CASIO杯翻译竞赛结果已经揭晓,由于难以找到最佳译文,该项赛事的最终结果为一等奖空缺,二等奖空缺一名,整体翻译水平令人堪忧,并凸现翻译界人才的“青黄不接”。
整体水平难尽人意
据悉,本次竞赛收到了来自国内以及世界各地华人的参赛稿件近700件,最小的参赛者仅15岁。但在达到吸引年轻人参与文学翻译的同时,其呈现出来的整体水平却不尽如人意。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黄源深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比赛原文选择的是美国当代作家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纤弱娇妻》,厄普代克的作品向来是看似简单,实则存在不少难点,这对参赛选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赛者的英文水平与中文表达总是无法同时满足要求。”黄源深介绍说,如对于书名《纤弱娇妻》(Delicate Wives)的翻译即可看出中青年翻译者对原作文学形象理解、英文水平的差距。这部小说讲诉了一个男子在自称身体纤弱的妻子与情人中难以抉择的尴尬。Delicate一词的英文释义很多,它最重要表达的应该是“柔弱”、“娇嫩”,甚至带点“令人头疼”等多重意思。但不少参赛者只译成“娇妻”,遗漏了部分意义,至于“怨妇”、“五彩妻子”、“幽雅的太太”等译法则跑题太远,参赛者中竟无一人能够准确翻译书名。还存在着漏译、译名不规范、标点符号误用、语气不匹配、风格不匹配等多种问题。
中文写作技巧严重缺乏
为求公正,参赛稿正文中不允许书写一切与译者个人身份有关信息相关的文字,评委会在最终查询译者个人资料后,才惊讶地获悉惟一一位二等奖获得者竟然是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长的华人姚登南。
黄源深表示,空缺一名二等奖,将惟一的二等奖授予姚登南在评委会中毫无争议,他的水平非常明显地高于其他参赛者。值得反思的是,姚登南的胜出不仅体现在英文水平上,更重要的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黄源深说,大部分内地译者过度注重文字的漂亮,但发挥得太过,盲目追求“雅”,没有做到基本的“信”。且所谓的“雅”经常是用四字成语、大量排比句来表现,中文写作技巧严重缺乏。而生活在官方语言为英文社会的新加坡华人,却可以如此娴熟地运用汉语表达出与原作风格较为吻合的语言风格,从一个角度折射出我国在翻译人才培养中急功近利,不注重审美情趣、忽视中文修养的心态。
翻译并非技术性工作
我国资深翻译家草婴先生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凡是从事艺术工作都必须投入感情,文学翻译也不例外。文学形象不同于一句一句独立的文字,它本身是有特殊的温度和热量的,是它将作者和译者联系在一起,因此,从事文学翻译首要的是完整、深入地理解原作中的文学形象,从艺术的特点考虑,而不是把自己当作匠人,把翻译当作技术性工作。
然而综观目前我国文学翻译现状,不仅未能再现傅雷、草婴等大师级人物,而且草婴所担心的“技术性”显然占据了上风。一段时间内由于引进图书市场一度高涨,为追求出版速度和经济效益,出版社尤其是非专业翻译社往往采取将一段作品分割成多个部分,在大学内找部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分头翻译,最终攒成作品。草婴、陆谷孙等专家认为,此种行为不仅严重干扰了翻译界的学术风气,而且根本无视文风匹配、中文流畅、文学形象统一等重要要求,严重影响到公众阅读以及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在我国的传播。此风不刹,所谓解决“青黄不接”问题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