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虽少却是文化大国 参观荷兰“翻译家之家”
发布时间:2004-12-29 浏览次数:3879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4年初,笔者利用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走访了阿姆斯特丹“翻译家之家”。
该“翻译家之家”位于风景如画的阿城南部居民区,邻近荷兰最大的公园———旺
德尔公园和由梵高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斯太德莱克博物馆等组成的著名的博物馆群,欧洲闻名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就在附近,阿市中心也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
这一袖珍机构的正式工作人员只有三人,包括主任、行政雇员和管理员各一名。该机构规模虽小,但所起的作用却不可低估。
荷兰“翻译家之家”成立于1991年,其性质和规模在某种意义上与欧洲的一些国家级翻译中心类似,以促进本国语作品外译和本族文化传播为目的,得到欧洲委员会的资助,但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荷兰文学创作和翻译基金会。荷兰翻译家之家与设在东英吉利大学的英国文学翻译中心等有显著不同,它不依附于某一高校,也不从事一般的翻译理论研究,其主要职能便是为外国人翻译荷兰作品提供便利,帮助他们提高对荷兰语的把握能力,增进对荷兰文化的了解。凡是与出版社签定翻译荷兰语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是有价值的非文学作品)合同的外国翻译家(前提是居住在荷兰之外)都可以申请利用这里的设施,时间为两周至两个月,入选者还可以得到每月两千欧元的补助。此外,没有出版合同的外国翻译家,如果正从事其他与荷兰文学相关的项目,如编选荷兰作品文集,或对译自荷兰的作品进行介绍、注释以及撰写评论文章等等,亦有资格申请。翻译家之家共有五套住房,可以同时接待五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翻译家。楼下的小图书馆收藏了许多荷兰文学作品,并备有欧洲各主要语种的工具书,此外还有其他各种参考资料(包括音像资料)。这里还为来访的翻译家们准备了电话、传真机、复印机、洗衣机、自行车等各类工作和生活用具。在位于市中心的基金会所在地还有一个综合性图书馆,保存了大量荷兰语文学的译作、荷兰文学期刊、有关某些荷兰作家及作品情况的剪报等。来访的翻译家可以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有关荷兰文化和文学以及一些作家的背景等情况,翻译家之家同时为外国翻译家与荷兰出版商接触提供了机会,而对译者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有机会在这里与作品的原作者直接交流。
荷兰虽然是个只有1600万人口的小国,但却是一个出版大国和翻译大国,其出版物数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十强,其中翻译作品占百分之四十以上。同时荷兰语是一个小语种,除荷兰和比利时外,其他国家学习荷兰语的人很少,荷兰作品外译的数量相应较小。荷兰文学创作和翻译基金会和荷兰翻译家之家为扩大处于弱势地位的荷兰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作出了很大贡献。据身为职业翻译家的该机构主任彼德·伯格斯马(PeterBergsma)介绍,自翻译家之家成立以来,每年都接待50至60名外国翻译家,迄今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数百名翻译家来访。翻译家之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外国译者提高译作质量,最大程度上避免外国读者对荷兰文学作品的误解以及对荷兰文化的误读。此外,他们还与某些高校合作举办翻译培训班,并在每年冬天举行“文学翻译日”等活动,这些活动扩大了文学翻译的影响,对提高文学译作的质量也有深远意义。
在荷兰,除了阿姆斯特丹的“翻译家之家”外,设在乌特勒支大学(Uni鄄versiteitUtrecht)的翻译中心每年也安排帮助外译荷兰文学作品的活动。其他欧洲国家的翻译中心,如前面提到的英国文学翻译中心等,也都有专门帮助外国翻译家翻译本国作品的项目。
与荷兰相比,中国的翻译不平衡现象更为严重,各类出版物特别是文学作品的输入与输出显然不成比例。外国作品和外国文化“入超”的直接结果是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远大于中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在这方面,荷兰的翻译家之家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相关机构的做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我们不妨效仿荷兰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做法,建立相似的机构,向外国译者推荐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并且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尽可能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损失,最大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翻译过程对中国文化的歪曲,以使西方人能够接受真正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这对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来说不失为一个可取的做法。
(编辑:燕于)